貝多芬E大調鋼琴奏鳴曲op.109賞析(二)
高雅莊麗
不同於之前的作品,貝多芬後期的三大,尤其是這首作品109號,它的風格更趨向内心的情感。它沒有龐大恢弘的結構,較傾向於室内樂的精巧。它沒有雷轟般的橋段、沒有喧囂、沒有表面上令人譁然的炫技,靜謐的美貫徹全曲,呈現一種端莊高雅的氣質。演奏者必須内心沉著,擁有深厚的藝術底蘊,技巧嫺熟,方能一氣呵成;在處理音色和强弱的轉折變化時,不顯山不顯水,自然的美從指尖流淌出來。
此作品的創作風格以當時流行的德國中、北部華麗風格體現,更確切的説,它是十八世紀中葉感傷風格的產物。此種風格*追求的是内在的、多感的和主觀的表現。它觸及内心,激起情緒;為做到這一點,演奏者必須發自内心的彈奏*3。十八世紀初,在華麗風格出現後,文化中心轉移至沙龍,但至十八世紀中後期,華麗與感傷風格的共存現象是存在的。
曲式分析
第一樂章
不太快的快板(Vivace,
ma non
troppo)
音樂在你還未察覺的時候,便悄然的開始了;音符如水般流淌,一切都顯得那麽自然。有人説,E大調在貝多芬的作品裏象徵柔性,它帶領人們乘坐在旋律的翅膀上,飛翔在音樂的天空中。曲首为2/4拍,活潑、甜美(dolce),并且每个音都具連接性(legato)。彈奏者從第一個音符開始,就必須給予明確的節奏,不可緊慢搖擺。
弱起拍開始,左右手交替奏出的三和弦,時而上行、時而下行。這樣展開了8小節(約十秒鍾)之後,曲風突轉,節奏成了緩和的、充滿感情的柔板(adagio
espressivo),3/4拍。强而有力的琶音如同敲響了警鐘,把聼者从夢幻中喚醒。這一段持續了約五十秒,右手的音階从高音區下滑又飛升,如同燕子歸巢前的飛翔,跨越三个八度,最后漸漸放緩,音樂重新返回之前的活潑甜美樂段。
(圖5)施雷辛爾出版的E大調鋼琴奏鳴曲
這一次,主題相較于開始,升高約再次被打入現實一个八度,轉調屬音調。天籟般的氛圍持續展開了51小節,如痴如醉;説時遲那時快,聼者般的柔板中。這一段的尾端,右手這一次以連環的三度下降,再以五度六度攀升,如階梯般,緩慢地登上夢幻的天堂。
活潑的快板中間加入稍遲疑的插段,繼以歌咏合唱的8小節,流水般的主題部分再度出現,從原來的中間音域出發,先是下行,此處如“幽咽流泉水下灘”,再上行時,先是漸强最後突然轉弱,一聲主音三和弦由雙手齊奏,把第一樂章划上了句點。這個樂章的兩個樂段以不同的風格交替出現,一點也不顯得突兀;在頗爲柔和的整體風格中,却充滿豐富的戲劇性——這也是貝多芬音樂高超的藝術性。
第二樂章 最急板(Prestissimo)
第一樂章的餘音尚繚繞,緊接著第二樂章的第一個音隨即響起。雙手齊下,e小調的和弦強而有力、震懾人心,跟第一樂章的E大調形成强烈的對比。在貝多芬很多的作品裏,我們常常看到作曲家慣用三和弦,以拆解以及各種方法,作爲曲子本身的主要素材,在這裏也不例外。
右手的第一和第二樂句以上行的三和弦開始,然後以綫條式的旋律下行結束。與此同時,左手以八度音反向下行,形成對應主題。8小節後,雙手頻繁交替出現的旋律片段,此起彼落;附點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間替、弱拍連音,以至左手八分音符的伴奏,環環相扣。
(圖6)第二樂章
節奏如斯緊凑,卻容不得一絲的馬虎——演奏者仍必須把每一個音符好好的彈出來,正面對待德式的嚴謹風格。在強與弱的樂段轉換,作曲家若無標記漸強或漸弱,演奏者切莫自行添加,務必把有關的強/弱觸鍵實現到最後的音符;這種處理方式在貝多芬的作品中較爲常見。
再現部出現之前,左手的b音型相似於震音,持續13小節,概念甚似固定低音。右手相較於發展部,音符減少了許多,其兩個聲部都是長音。整個樂段呈現一種懸浮的音效,漸行漸止,甚至進入膠著的狀態最後以休止符告終。這裏三個小節的四分音符務必認真對待,不可彈得太短抑或過長,速度不加快也不放慢,準確謹慎。
在嚴肅的等待中,再現部突發,强勢推進。逼近曲終,樂聲由極弱大幅度漸強,右手音階上行橫跨三個八度音域,同時左手反方向下行,從雙手一個八度的距離拉大至五個八度的差距,左手再以音階上行向右手逼近。最後氣勢突減,再從弱音漸強推展以三個短又強的和弦結束。
(待續。。。)
圖片來源:
圖4、5 www.beethoven.de/de/archive/list
圖6 作者攝影
參考文獻:
*3 西洋音樂的風格與流派,頁63。1990年7月北京,人民音樂出版社。